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国家、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我校“十二五”期间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本科教学工程”重要意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就是要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要注重整体推进,紧密围绕优化结构布局、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国家级、省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领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学校每三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大会,研究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学期召开三次教学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现阶段,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省“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关键时机,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整合各项教学改革成果,加强项目集成与创新,把握重点与核心,提高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坚持内涵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完善“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工程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专业建设综合性改革力度不够,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建设目标

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要坚持内涵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通过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引导各院(系、部)和广大教师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引领改革的示范性学科专业。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建成一批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一批可供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形成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二)基本思路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坚持基础建设、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抓好重点突破,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规划校级项目。巩固“十一五”期间我校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的已有成果,坚持内涵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已有项目的建设层次、水平和质量,以校(市)级项目为基础,以省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国家级项目,做到“校级有基础,省级有项目,国家级有培育”,形成国家、省、校(市)三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体系。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巩固和扩大我校在地方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影响,激励各院(系、部)和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三)建设内容

1.“重点学科”建设。以“重培育,促联合,抓特色,显优势”为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以校(市)级重点学科促省级重点学科的培育机制。根据我校师资队伍实际,整合研究方向和力量,进一步强化我校优势学科的内涵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的各项要求为标准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争取“十二五”期间培育成功3个省级重点学科,增加2个联办硕士学位授权点。

“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校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2012年完成立项审批工作。理科重点学科资助经费额度每个100万元,文科重点学科资助经费额度每个50-80万元。资助经费分三年拨付。

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引导和促进各院(系、部)重点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改革成果,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示范作用,并带动我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争取有3-5个专业在“十二五”期间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项目所包含的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等视为校级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2012年完成立项审批工作。理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助经费额度为每个50万元,文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助经费额度为每个30万元。资助经费分三年拨付。

3.精品课程与规划教材建设

(1)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一批教学内容与体系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好、教学资源丰富的优质精品开放课程,从而带动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争取有3-5门课程在“十二五”期间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我校“名家讲堂”、“教授讲坛”、“博士论坛”结合,发挥我校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应以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主,重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素质教育课程,兼顾其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门,每年立项5门,每门课程资助经费5万元。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以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转型;同时适当补充新课程,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课程资源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每年立项10门,每门课程资助经费3万元。

(2)规划教材建设。按照“发挥优势、鼓励特色、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支持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跨校、跨区域联合编写教材。鼓励编写适应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特色教材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空白教材。“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20部左右精品教材,对立项教材根据《郑州师范学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给予资助,列入省级规划教材每部追加后期资助经费1万元,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每部追加后期资助经费3万元。

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启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对已有实验室按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扩展资源共享范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遴选4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广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重点建设,每个中心给予50万元建设经费。

(2)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各院(系、部)根据学生实习实训工作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与中小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公司企业等社会层面进行合作,建设10个共享共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大学生在项目研发中学习、在产品开发中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每个基地每年资助经费5万元,连续资助三年。

5.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建设

(1)教学名师评选。“十二五”期间,开展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评选表彰20名左右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名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每名教学名师奖励1万元。

(2)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配合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积极整合校内相关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适时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中青年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打造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6.教师教育改革建设

(1)实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启动我校“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组织开发12门具有示范性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每年开发3门,每门课程资助经费5万元。

(2)开展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分类、分层次遴选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创新,包括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实践性和示范性强的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形态包括文本、动画、多媒体课件、音视频、网络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以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为主。“十二五”期间共组织遴选40种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每种资助研制建设经费1万元。

(3)开展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对我校已有教学团队进行建设提升,通过我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和中小学校教师相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等方式,总结、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成果,促进我校教师和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共同发展。立项建设10个左右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每个团队资助建设经费5万元。

(4)继续实施每年一次的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研究、评审及成果评选工作。以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科教学,对各个教学环节开展积极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确立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0项,每年20项,项目资助按照《郑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暂行办法》执行。

三、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总体负责“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协调工作。各院(系、部)负责本部门有关“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确保经费投入

省级、市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省教育厅或市财政专项资助,学校给予配套资金;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做好项目管理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实行学校、院(系、部)、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将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最新发展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每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并做好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管理工作,以项目建设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建设改革力度较大、创新性强,预期效益好的项目将加大支持力度;对项目实施不力,不能按期完成任务或达不到预期成果的则撤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各院(系、部)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本院(系、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按项目既定目标及项目计划带领项目组成员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合理安排使用项目经费,组织项目结题验收,配合上级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

(四)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将不断修订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办法,加大教学奖励力度。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我校各项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通过课题研究、组织学术交流会议、搭建“大学-企业-政府”高等教育共建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高等教育研究能力。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大会或重大教学改革研究会议,根据学校教学改革重点确定不同的研讨主题,出台相应的教学激励措施和办法,营造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