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介绍及教学目标
《艺术概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理解艺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各门类艺术的异同与关联,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坚持原则
1.坚持“用心”备课,先“育己”而后“育人”。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认真”做事是指不偏离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心”做事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想办法把事情做好,期望得到的一定是让大家和自己都满意的结果,表现的是一种做好事情的责任和内心的愿望。
2.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是构建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契合音乐专业,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
课程思政课要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推进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切实把经过课程思政改革的《艺术概论》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3.坚持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育
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做到课程教学与理想信念教育互补共振。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思政课,课程思政需要将课程的资料与育人点联系起来。在课程设计中,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进行有益尝试,不断建设、凝练特色课程。
三、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1.课程增加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艺术观念,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及禅宗美学这三种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大量融入儒家、道家、禅宗体系思想,尽显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附课程示例)
2.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解析,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情,树立民族自豪感。教学主要从文、谱、图、音、像入手,在阅读、欣赏、听辩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在丰富、可靠的音乐历史材料基础上获得生动客观的知识。 (附课程示例)
3.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旋律中,教学要努力体现艺术作品的内涵、现实意义与时代感。围绕中国梦,紧扣时代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主要引用一些能够激发和体现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作品、“红色”经典作品等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附课程示例)
4. 坚持艺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使课堂上讲授的有关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更真切地领悟艺术的形态、本质属性与内涵。(附课程示例)
5.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学习西方的艺术观念,了解西方的艺术作品,扩大视野,学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掌握双重视角的方式,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附课程示例)
6.注重中西方艺术观念和作品的对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世界上他国、他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作为我们的有益参考,创作有中国特色的新艺术。(附课程示例)
7.实现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实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附学生作业、讨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