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疫情防控一线,搭建“实践课堂”
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付秀峰组织并带领10名辅导员、师生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做疫情防控的“服务员”,又做思想教育的“宣传员”。借助辅导员、师生党员深入师生排查登记、重点监测、防控宣传、帮扶关爱等工作,同步发挥教育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必胜信念,科学防控疫情。院办高季晨主任严格按照三个做实落实开展“一人一案”台账,进行全面动态监测、管控到位,实现学生自觉宅家隔离、网上教学有序学习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已完成67轮对740名师生的全面排查工作。重点排查省内信阳、南阳、驻马店籍就读学生,留校学生,暂未发现有感染。
二、利用全媒体矩阵,搭建“指尖课堂”
汇聚信心,撑起心灵“保护伞”。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亦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传播学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全媒体矩阵,发挥学科优势,传播真知。将疫情防控作为“活教材”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启迪的双重引导。院长范红娟的课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结合抗疫开讲专题“中国古人是怎么治瘟疫的”——从中国瘟疫为何越来越频繁到隔离举措古已有之,从国家和社会如何应对瘟疫到古人隔离期怎么过,从传统古人解决疫情的办法到与今日的疫情教育结合,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同时更深刻地识“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总支书记邱琳老师以网络为平台开展了主题为《青春战“疫”我们都在线》的微团课。截至目前,在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推送和转发疫情防控新闻、科普图文、视频36条,通过线上发布疫情防控宣传教育资料10条。
三、做好毕业生线上服务,搭建“空中课堂”
传播学院在认真落实落细学校各项防控举措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充分了解毕业班216名学生整体情况和具体需求,要求老师因地制宜开设“空中课堂”。副院长蔡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人生、思考生命,指导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以文抗疫,助力武汉”系列推文,培养专业素养,塑造人文情怀。2016级辅导员孙一粟针对学生毕业准备与就业问题开展了线上会议解答,帮助学生对当前专业就业情况有了全面了解,调整心态,做好各项准备。邢梦洋老师围绕复试准备、面试建议、调剂准备等方面和学生分享考研相关经验让考研学子精准把握考研复试的具体情况,缓解复试焦虑。
四、发挥疫线榜样力量,搭建“模范课堂”
深化拓展传播学院“新时代争做合格传媒人”活动,挖掘先进典型事迹,激发报国志向。党总支副书记汪鹏深入挖掘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湖北医护人员代表胡克、程真顺,“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三次站在战疫一线的老党员彭志勇,“最美逆行者”吴小燕、郭琴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李军峰老师的课程《网络新闻编辑》以李杰、李晓文等为代表的校友与母校并肩抗疫的报道,引导学生传承校训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通过不断宣传先进事迹,有效鼓舞学生战“疫”士气,汪洁、赵思源、王蓉菲等多名学生运用专业所学,主动请缨在家乡社区“疫”线新闻宣传发光发亮。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爱心课堂”
副院长靳海涛投身抗疫防疫的宣传和拍摄,用镜头记下了抗击疫情的暖心瞬间,展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态度和决心,传播正能量,为全民抗击疫情加油鼓劲。杨君老师积极倡导师生通过一张手抄报、一段微视频、一封致敬信等线上宣传防控知识,致敬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防疫工作者,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郜淅琳老师通过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线上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知识的同时,坚持“宅、洗、戴”,做到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截止目前,师生志愿者等累计提供志愿时长76小时,协助测量体温、人员登记核查、健康宣传200人次。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通过“五大”课堂的建设,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在“疫”线中成长,坚定信心,向逆行者致敬,为祖国加油;教育引导学生科学防控,学榜样、当先锋、做好人,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传承校训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力争将课堂思政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疫情之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