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优秀案例汇展——初等教育学院冯瑞娜老师


一、加入志愿者团队,为抗疫献力量

疫情期间,冯老师毫不犹豫的加入了“幸福花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服务团”。该团队由河南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瑞兰携多名专业心理咨询专家通过微信线上辅导,缓解居民及防疫工作者由于疫情压力引发的心理状况,应对防疫期间可能出现的恐慌、焦虑等情绪,或其他突发性心理状况。

为更好地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及时为公众解疑释惑,冯老师坚持参与心理志愿者岗前培训,为下一步顺利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开展线上专题讲座

通过疫情期间和同学们线上交流,冯老师了解到大学生们面对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和疫情的消息时内心的情绪变化及各种心理问题,为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方法专题讲座,颇受好评。

冯老师首先通过静心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己疫情期间的情绪感受,然后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当前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类型有焦虑、疑病、恐惧和不确定感,解析了各个类型的正向和负向作用,并向学生介绍了实用的干预方法。 

从学生的反馈得知,最能协助到学生调节的为应激反应干预法。第一,运用ABC情绪理论,重建认知模式。冯老师运用“两个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让同学们遇到自己的情绪应激时,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身在疫情中,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传谣,正确的运用ABC理论,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多专注积极的正向的消息。第二,暂停惯性思维,区分想法和事实。冯老师认为个人的想法可以假设、描述、观点甚至猜测,它们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如何区分想法和事实,进而分辨想象中的危险与现实中的危险,是我们避免陷入负性情绪漩涡,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第三,形成积极思维习惯,改变对现实悲观看法,不要让消极情绪牵着走。常见的积极思维包括做情绪察觉训练、专注当下、权衡利弊和每日感恩等。

三、疏导家长线上心理问题,及时排忧解难

为丰富生活,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解析居家抗疫中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及人们的情绪问题,冯老师加入了研究院建立的“亲子抗疫看画读心”和“中原区妇联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群”。咨询群安排志愿者轮流值日,为有问题的人们答疑解惑。线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孩子学习、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提到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有一次冯老师从深夜11点到凌晨一点一直和一位痛苦的母亲沟通,通过引导,点燃了这位母亲和孩子重建关系的希望。

 

四、参与线上主题分享,引导父母协助孩子学习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模式令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不知所措。一位家长在微信里找冯老师咨询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作业总是拖到很晚才交。冯老师为“亲子抗疫看画读心”和“中原区妇联疫情心理咨询群”里的家长们分享了关于“疫情期间如何协助孩子爱上学习”的建议。她首先通过“打开拳头”破冰游戏让家长明白学习需要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家长的强迫。接着为家长介绍了学习动机分内部和外部,而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需要让学生有内部学习动机。冯老师又对家长在疫情期间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种策略:第一从介绍美国心理学家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教育家长需要鼓励孩子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提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家长应该运用温和的“问题式语言”代替“命令式语言”,给孩子充分的尊重。第三,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呈现。父母需要为树立孩子的好榜样。河南新闻周刊的记者还对冯老师这次线上活动做了专版报道。

冯老师用行动,用热心和温暖彰显了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续写了抗“疫”战争中数不尽的真情。